1. 首页 > 诸子百家 > 法家思想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焚书坑儒其实是商鞅精神的传承?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故事,想必每个人都曾听说过,但这与焚书坑儒有什么关系呢?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变法,为秦国走上富兵强国之路,从而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但鲜有人知的却是隐藏在这些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

商鞅说,“有国之道,务在弱民”,这里的弱民根本手段就是愚民。

那么,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愚民思想的又蕴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这种思想对秦汉统治阶级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何为“愚民”?

都说墨子以兼爱为本,商鞅之学以刑名为本,商鞅变法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国家主义实验,这场实验历来就是学术研究的重点。

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隐藏在这些措施背后的、与这些措施息息相关的、并且同样是变法内容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到底何为愚民思想呢?

据商鞅自己所说,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才会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摆布,才不会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从而对抗国家和君主。

这样国家也就更容易治理,而统治阶级的地位又会更加稳固。

事实上,商鞅的愚民思想是与其变法中的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思想贯彻于变法始终。其措施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

首先,是轻贱学问,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禁《诗》《书》。儒家将《诗》《书》奉为圭臬,他们认为《诗》《书》等经典是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而法家的代表商鞅则不这么认为,他将《诗》《书》这些儒家典籍看作是扰乱蛊惑民心的工具,是增长人们的智巧和力量、破坏国家法令制度的“亡国之俗”。

他还认为,如果国家倡导这些儒家典籍,那么国家里的人们就会无视农桑,只把精力放在《诗》《书》上,就会导致农事不行,战场无人的局面,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商鞅向秦王提出焚烧《诗》《书》的建议,并禁止谈论这些儒家思想。

但商鞅认为,纯粹的强制手段不足以完全达成目标。于是商鞅又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将权力和勋爵授予做学问的官员,这样人们感到无利可图,也就不以做学问为贵了。

其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废除礼乐制度,崇尚法治。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在儒家学派看来,礼乐是立国和治国的根本,像孔子就一直主张“为国以礼”,荀子也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但商鞅的立法观却完全不同于以上两位大儒,他认为礼制只会使人变得虚伪。

他认为,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将法制放在首位,通过加重刑罚来压制人们的智慧和禁锢人们的头脑,使他们顺服于君主,俯首听命于君王。

第三,商鞅还提出了反对人们有所好恶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一旦有了好恶享乐之心,就会产生忧虑和思考。而在这个忧虑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一定会产生邪乱之心。

商鞅把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看作是铁工和铁、陶工和土的关系,商鞅认为民众只是作为材料的土和铁,得任凭统治者们玩弄捏造。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作为工具,不仅要从精神上摒弃人的喜怒哀乐,还要完全废除在物质上的享受。

所以他提出“声服无通于县”,在物质方面还要抬高物价,加重税收,这样商户就会减少,农民也不会饮酒作乐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官吏们也不会沉醉于吃喝玩乐之中。

第四,商鞅还主张选拔官吏时要量功而任,而不是以智慧和贤能作为标准。

商鞅的做法是从根本上使民众对做学问失去兴趣,对此前人们所崇尚的儒家经典失去兴趣。

想当年商鞅变法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垦草令,而这道法令实现的前提则就是愚民。在商鞅的目光里,没有有知识的公民,有的只是只知道在田间劳作的农奴。

他还鼓吹民勇,在商鞅自己构建的理想国里,人民是一种只知道耕种和作战的工具。而要造就这样的工具,首先就得剥夺其求知的欲望。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商鞅在推行一种“无知的道德”,越没有文化的人就越质朴越高尚。这种思想甚至也一直影响着国人。

所以在变法过程中,军功成了授予爵位的标准,为此商鞅还重新制定了二十级爵制。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并按照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这些特权里包括了犯罪也可以减刑。

最后,商鞅在秦国推行法家一家之言,法令一种教化。

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之际,这时候各种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层出不穷,各种学派理论也应运而生。

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们也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理论加以选择。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商鞅认为一个国君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只能以一种理论为指导思想,而不能使其他的学说掺杂其中,更不能任用巧言辩说的游说之士。

实际上商鞅的做法是在用法家所主张的法令来统一思想,取缔其他各家学派。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文化专制,更好地维护君王的统治。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为何“愚民”?

春秋战国之际,是通常意义上认为的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

与纷杂变换的政治形势相适应的,是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严格来说,商鞅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愚民”思想的人,在商鞅之前,较早提出“愚民”观点的是老子、庄子和管仲。

老子曾公开地倡导过,要从精神和物质上杜绝一切能够激发民智的措施。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老子的观点就已经非常激进了,而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将这个观点更加绝对化了。庄子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他认为只有“绝圣弃智”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吗,才不会有动乱。

管仲的思想继承了老庄,但将老庄较为柔和。再后来很多学派,尤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像李悝、吴起、申不害等人都是“愚民”思想的支持者。

那么商鞅是出于什么目的才极力主张愚民之治呢?

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统治阶级巩固国内的统治,二是在混乱的战国时代谋求国家富强。

前面已经提到了,商鞅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在秦国所推行的变法尽管是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完成统一大业;但从本质上来看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其实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当时的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掌握的用来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所以,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

商鞅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意识到,一个君主想要控制天下、战胜敌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的就是制服自己境内的平民。

另外,商鞅所处的时代物资贫乏,与物资贫乏不相适应的,又是各国之间频繁地冲突和战争。

所以当时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都是农业和战争,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保障。而战争的胜利则是巩固统治、扩大地盘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农,正因为农业是为国家服务的,商鞅变法也正是围绕着重农展开的。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能否使广大人民重视农战,也就成了商鞅变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使人们集中精力专心务农和作战呢?商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民变得愚昧无知。

他认为,“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

所以商鞅提出的愚民思想是与其最重要的变法内容——重农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人们摒弃杂念,归心于农战。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愚民”影响

总的来说,商鞅的愚民思想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所产生的政治主张。

这其实是战国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而商鞅的愚民思想,同商鞅的变法一样,不仅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更是对此后的历史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局限于此后的秦国,也包括整个秦汉时期,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是意义重大的。

商君虽亡而秦法犹存,在商鞅之后,旨在愚民的法治思想经过韩非子的发扬壮大,完全成了秦国的指导思想。

而秦国也依靠商鞅变法所遗留下来的成果,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一扫六合、统一中国。

秦国统一后,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都深深留下了商鞅愚民思想的烙印。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就拿广为人知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来说,这正是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精神的传承和现实体现,甚至残酷的刑罚和暴政,也是将商鞅“以刑去刑”的措施推向了极端。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鞅的愚民思想和以愚民思想为中心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确实起到了打击阻挠变法贵族,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使秦国一统天下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秦国确立了封建政权后,愚民思想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不仅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的发展。

这或许也与大一统的秦朝在短短几年后,就迅速被陈胜吴广起义所推翻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西汉建立,汉家天下的统治者们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他们认为单靠法家的思想是不足以维持其统治的。

所以西汉一方面继承了秦制,一方面又对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修正。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从汉初采用黄老思想进行过渡,到汉武帝时,终于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后儒家思想就取代了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从表面来看,汉初废除秦的“挟书令”,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乎是一系列不同于秦朝的思想文化政策。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商鞅、韩非等人的愚民思想,其实是被汉代的统治者以一种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继承下来了。

汉初之所以废除“挟书令”,鼓励民间献书,允许各学派可以自己讲学传授,这是因为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吗,当时统治者正出于对统治思想进行重新选择和调整的过程中,并非对愚民思想的抛弃。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正是愚民思想另一种形式的翻新,因为独尊儒术实际上就意味着对儒家以外各学派的压制,它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并不亚于秦代对《诗》《书》的简易焚烧。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总结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有过这样一段话: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吗,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的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的愚民政策,是在秦代的基础之上继承而来的,所取得的效果比秦代更好。

商鞅变法措施背后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的传承

但不管秦朝和汉朝愚民政策的手段和结果如何,商鞅愚民思想对秦汉统治者所产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商鞅的愚民思想不仅仅是他变法思想中的一个部分,而是始终贯穿在他各项变法措施之中的,也是其变法能够顺利贯彻实行的重要保障。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商鞅的愚民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zhuzibaijia/41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