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诸子百家 > 墨家思想

(学者推荐)郦未央: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学者推荐)郦未央: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当代启示

郦未央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群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先秦儒家、墨家等诸多教育经典的研读,归 纳出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强调教育公平、关注人际关系、重视教化作用等特点,并结合近现代与当前群 育思想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群育”,即群性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群性观念在教育方面的生 发,是从古至今两千多年的发展凝练。梳理中国传统群育 思想的演进过程,归纳概括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特点,探 索发掘其在当代特殊的教育意义试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对立,对指导和实践新时代的 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特点

群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国古代的思想以及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群”的概念和 “群性”的养成教育[1]。先秦儒家初步形成群育思想,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合群”等思想;孟子在孔子的基 础上完善仁礼学说,进一步发展群育思想;荀子确立“合 群论”,倡导“善群”“能群”。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 “兼爱”思想为核心,强调赋予群体均等的教育机会。而 《学记》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 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其教育思想传承儒家内核,非常强 调学生群性的养成。

(一)强调教育公平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强调教育公平,提倡教育机会均 等。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 充分诠释了群性教育的这一特点,指出不分类别的教育对 象。也就是说教育不分高低贵贱,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 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此 外,“有教无类”除了强调教育过程要做到一视同仁,还 表示“有教则无类”,指既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又要针 对学生的差异开展不同的教育。这也就是后来宋代二程和 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材施教”的观点 [2]。 实际上,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存在历 史、阶级、政治等方面的局限性[3]。与孔子不完全的“有 教无类”相对,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 子·兼爱下》)的教育思想。“兼”即“兼爱”,一方面 含有“普遍”的意义,指泛爱天下一切百姓;另一方面, “兼”又含有“平等”的意思,即“爱无差等”,反对儒 家有差等的爱,强调群体均等的教育机会。也正是儒家与 墨家对同一命题的对立观点,丰富了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 内涵。

(二)关注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关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 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同时也交织于各种社会关 系中。因此,儒家提出在群性教育中需要用恕道伦理协 调人际关系[4]。孔子坚持“己所不欲(学者推荐)郦未央: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勿施于人”(《论 语·颜渊篇》),奉行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忠恕之道,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孟子在孔子仁礼学说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群育思想。他提出人心的四个善端,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 丑上》)。可以发现,孔孟眼中的群体带有较多人伦色 彩。

(三)重视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立足教育本位,重视对人的教化作 用。《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所谓“明明德”,就是弘扬光 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就是使民弃旧图新,化民成 俗;通过“明明德”和“新民”,达到一种“止于至善” 的境界。《礼记·学记》基于《大学》的理论,同样开宗 明义地指出“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因此在中 国传统群育观念中,“群”和“育”是和谐统一的。

二、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实施群育的必要性 从群育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都是为“群”而育试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对立,目 的是培养青少年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群性 的协调发展。纵观当前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 处: 1.偏重知识教育,偏轻人伦情感教育。当前学校教育 的课程设置多为知识性课程,而相对缺少对于人生、人 性、情感等的教育,这不利于学生完全人格的发展。当前 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固然是一个方 面,但这类群体若是能够接受到良好的群性教育,丰富其 爱心、同理心,那么这些事件发生率的降低是否也指日可 待了呢? 2.过于重视个人本位(学者推荐)郦未央:中国传统群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忽视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 养。当前虽已全面开放二胎,但独生子女仍占多数,大多 数家庭还是全家所有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由于缺少群 育,许多孩子的性格都呈现出自私自利、以个人为中心的 特点。而这类群体倘若不加节制地发展起来,就很有可能 导致社会价值产生偏向,甚至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因此社 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注重群育。 3.过度竞争,追求功利。近段时间一个热门词汇“内 卷”暴露了当前高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迫于就业、升 学等压力,加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个体为单位,因而 狭路中的激烈竞争往往使得学生之间彼此孤立,丧失团队 精神和合作意识。

不少学生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无法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种内卷 现象已有下移趋势,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开始被裹挟进 来。为了使这种普遍性的紧张状态有所缓和,群育是必不 可少的。 (二)启示 1.完善当代群育理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 群育,其内涵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群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方面。近年来,新的教育理论如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社 会教育、公民教育等不断涌现,它们都特别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蕴涵着群育思想的内核[6]。因此,借由中国传 统群育理论,吸收当代新的教育观念,丰富群育内涵,明 确群育概念,发扬其理论系统性和深刻性,对当今教育的 发展与变革更能起到指导作用。 2.在群育中倡导和而不同。提倡群育,需要倡导和而 不同[5]。“和”为群育的基础,它一方面代表了和谐的人 际关系,另一方面承认了学生的多样化与其存在的合理 性,蕴含教育公平意味。但提倡“和”并不代表要塑造出 一模一样的学生。“不同”为群育的结果,它一方面说明 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 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说明学校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支持 其个性化的学习与独特的思考。

“和而不同”是对立统一 的,正是这种对立统一构成了良序发展的群育。 3.拓宽群育的实践范畴。群育的发展离不开群体与个 体的共同参与。群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 的参与以及家长的配合,只有充分调动群体内所有成员的 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群育的功效[7]。此外,群育不 仅仅限于班级、学校的“群”,更应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 社会“群”,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试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对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或开展研学旅行,让群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其教化 作用。 4.在群育中明确教师的定位。在群育的实施过程中, 明确教师的定位尤为重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 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定型,在成长过程中 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 生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群育中,教师的定位是 教书育人,因此需要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在群体中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群育思想有其鲜明 的特征,如今以这一思想重新观照当今教育,仍然能够发 现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群 育思想为基,返本开新,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群育观念,有 利于人们对当今教育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可参考的 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成志,沈贵鹏.我国"群育"的演进及其实施[J].上海教育科

研,2012(05):18-21.

[2]张传燧,袁浪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基础与

理论依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3):42-47.

[3]蔡明山.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及其当代价值[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7):12-14.

[4]潘斌.人际和谐的伦理探源[J].伦理学究,2012(04):6-10.

[5]曾参撰,李春尧译注.大学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6:9-

10.

[6]向春.群育:集体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教育学术月

刊,2008(02):50-52.

[7]柴晔华."群育"之探究[J].上海教育研,2016(05):69-72.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zhuzibaijia/75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