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八德 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儒家思想八德 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作者:余秉毅(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流派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形成中都有其历史作用。儒家浓郁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世人所认可;而道教和佛教的家国情怀却没有得到世人的充分认可。如清代思想家唐祯在其《千术·行公》一书中,曾提出“老康,解明死,儒治天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和道教就没有家乡的感觉了。儒家、道家、佛家虽有不同的家国情怀,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是一致的。

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仪礼释义》资料图

儒家思想八德_儒家音乐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儒家家国情怀是基于先秦儒家提出的“三纲八项”。

相传为曾子所著的《礼记·大学》说: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至善……古时,欲有德有德于世,先治国;修身养性;修身,先正心;欲正心者,必先志诚;欲求诚实,先求知;当你了解事物时,你就会了解它们。当您了解他们时,您将是真诚的。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么你的心就会是对的。如果你的心是对的,那么你就会修炼你的身体。如果你修炼身体,那么你的家庭就会被规范。

重视儒家道德修养的知识。“查物、求知、诚、义”,是“修身”之道。儒家应该以修身为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人有德儒家思想八德,亲民,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最高的人的道德境界必须落实在“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人有德,亲民,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最高的人的道德境界必须落实在“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人有德,亲民,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最高的人的道德境界必须落实在“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

儒家音乐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思想八德

以“三纲八项”为根本理念的家国情怀被后世儒家不断发扬光大。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和渗透了历代炎黄子孙。

当儒、墨、法等流派主张做天下事时,老子主张“无为”。面对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焦急,老子怀着济世救人的热忱。在沉思的过程中,他为今世后代留下了“无为而无为”的圣人。和深厚的智慧。

老子当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看法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不尊重事物的内在本质,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打破了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原本存在于事物之中。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无为”——顺其自然,让一切回归本源和秩序。《老子》是一部看似神秘的《道》著作,自汉代司马昙、班固开始,指出这是一本探讨治国之策的书(《王南之术》)脸”)。唐玄宗李隆基御注《老子》进一步突出了“ 《宋代实园卷三·盛学》记载:宋太宗读老子的书,对身边的臣子赞叹老子“无为”的智慧,说:“博阳的五千字,读起来很有好处。而在其中。”可见老子“无为无为”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政治智慧。《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无所留。做。诸侯君王若能守,万物自化。”答案可见《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强,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音乐思想_儒家思想八德

道家的另一位创始人庄子,因其“平等万物”、“同死同生”、“明辨是非”等思想,在历史上被视为崇尚虚无、消极隐居的典型代表。后来韩高瑜在《吕氏春秋·笔录》注中说,庄子“灯天地,精万物,其艺尚空”。事实上,正是《庄子·天下》率先提出“内圣外王之道”,认为人心的修养是“圣德”儒家思想八德 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当它是“王政”。全力以赴拯救世界和安邦。这“王道内外圣人”

清代初入者林允明在《庄子唯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儒家思想八德,心却最热。眼冷,不计是非,心暖。 ,所以他充满了情感。” 他看似冰冷的“冷眼”背后,是慈悲的激情。儒家在诸侯国之间奔走,劝说君王实行仁政,以德治国,希望能拯救世界。在庄子看来,儒家的救世思想虽然是善意的,但这样的一厢情愿是行不通的。庄子认为,救世的根本之道在于“救心”,使人回归本性,即“归心之道”。

中国佛教徒不仅修“菩提心”,还修“忠”。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思想八德_儒家音乐思想

佛教是学“生”,但宋代中国佛教徒常说“入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代高僧大慧宗高(1089-1163))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的学说。

“菩提心”是佛教徒所追求的“觉悟”之心,代表着佛教的最高智慧。“忠”是指儒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代表了封建社会世俗生活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按照当时的教义,“菩提心”与“忠诚”是水火不容的。这是因为佛教徒是从世俗中“出家”、“出家”的人。他们不再有世俗社会中“忠于皇帝”和“孝顺”的义务,也不再有“家国情怀”。宗高将儒家“忠于帝王,爱国主义”的思想引入佛教。当时,由于晋人大举南侵,“忠君”、“爱国”成为宋代社会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宗高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明确指出“菩提心是忠义之心,名异身同”。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佛教弟子和在家人之间没有“出世”和“世俗”之分。宗高也说:“我虽学佛,仍爱君忧国,

不仅要忠于君王,还要孝顺亲人。“忠”与“孝”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这本来是封建社会世俗领域的一个概念,也是儒家的思想,但宗高却把它变成了佛教的教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4卷说:

没有忠于君而不孝亲的,也没有忠于亲而不忠于君的。但圣人所称颂的人,就应该遵照行事,圣人所称颂的人不敢违背,那么他们就会忠于孝道,按理做事,治身治体。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宗皋不仅强调“忠”与“孝”的一致性,而且将儒家圣人崇尚忠孝的话语作为佛教弟子的行为准则。修行的最高境界。这既体现了宋代佛教对儒学的“亲近与依恋”,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传统和佛教徒的家国情怀。

这种世俗传统和家国情怀在当代中国佛教代表​​人物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赵朴初终生奉行“庄严国度、利福益爱”的人间佛法。在1983年12月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

在我们的信仰中应该提倡人本佛教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五戒、十德、四戒、六度利他。我们在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时儒家思想八德,要以五戒十善自净,修四理六度利众,自觉地去证悟净土。以地球上的自己为己任,为这片庄严的土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利乐为崇高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这里提出的“庄严国度,利乐福祉”,表明佛教在人间期盼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赵朴初在《佛教常识问答》一书中说,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土壤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佛教”而不是“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他还说,中国佛教是“传播最广的宗派”禅宗,“高标准‘佛在世间,不离世间’”,表现出“对世界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特点。赵朴初虽然在相关讨论中没有使用“家国情怀”一词,但他所说的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提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可以说,赵朴初弘扬和升华了“菩提心是忠义”的学说,使中国佛教成为享誉世界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八德 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得以发扬和升华。他说的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提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可以说,赵朴初弘扬和升华了“菩提心是忠义”的学说,使中国佛教成为享誉世界的优秀传统,家国情怀得以发扬和升华。他说的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提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可以说,赵朴初弘扬和升华了“菩提心是忠义”的学说,使中国佛教成为享誉世界的优秀传统,家国情怀得以发扬和升华。

总之,就家国情怀而言,儒、道、佛三家虽然形式不同,但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都有着世界之心和报国之志,都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才使中国人传统文化成为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培育家国情怀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当我们在全社会弘扬家国情怀时,儒、道、佛等学派的优秀思想才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

《光明日报》(2020年05月02日第07期)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4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