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南怀瑾老师:“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你知道吗?

南怀瑾老师:“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你知道吗?

1.什么是“禅”?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禅”一般是指“禅宗”中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就已经在印度盛行。佛祖在传教过程中,把“戒、定、慧”作为基本的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都是以“禅定”或“禅观”来作为他们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禅宗的六祖慧能曾经说过:“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苦修中的佛陀) 公元前563年,佛教创始人乔达摩佛陀诞生。按佛教的传说,佛陀生为王子,因有感于人生的老、病、死,出家修行并最终成为“觉者”。这一宗教在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正以禅定的姿态冥想、关照着世间的苦痛。

2.什么是“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到了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并且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一般使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祖师达摩为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并于北魏末期在洛阳一带活动,提倡二入四行的修禅原则,并以《楞伽经》授徒。

“禅宗”一门从菩提达摩开山创派开始,门下传承弟子为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被称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核心分别是什么,名重一时。其中弟子神秀、慧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神秀晚年入京,被称为三帝国师,他的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传承数代后就日渐衰微。南宗的传承很广,慧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弟子众多,推崇慧能为六祖,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3.什么是禅宗的十六字玄旨?

禅宗的十六字玄旨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接过大梵天王献来的金色婆罗花,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迦叶尊者便继承了佛祖的衣钵,佛祖嘱咐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传承给弥勒。在佛教中衣是指袈裟,钵就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佛法传承。

另外一个记载是《碧岩录》第一则评喝: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核心分别是什么,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两则佛教传说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十六字玄旨在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释迦牟尼对迦叶尊者所说的法言也就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解释。

4.什么是“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是一句禅林用语,又称单传。它所指的是不借助文字、语言的辅助,直接领悟佛陀境界,也就是说禅宗师徒之间的相传不依言教,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传法是经教之外的另一种传授,因此称为教外别传。禅宗的另一别称为“别传宗”,也就是教外别传宗的略称。

这种教外别传的禅法,便是达摩祖师所传的祖师禅。“佛祖拈花”的公案最能表示禅家教法的特色,既有对正法相传的重视,又不执著于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了悟。据《祖庭事苑·卷五·怀禅师前录》所载,禅宗传法的前几位祖师接引弟子也曾用过三藏教乘,直至达摩祖师才开始单传心印,破执显宗,并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玄旨。由此,对于禅,才有了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解释。

还有一种说法称,所谓“教外别传”是指禅宗传法极为慎重,避免传法时对佛法要旨产生误读误解,从而保证其纯粹性。佛祖以“言”、“句”传授,借助语言文字的,即为教内之法;而离开“言”、“句”,直接以佛心印于心中的,即为教外之法,所以才有“望口为教,望心名禅”的名言。

5.禅宗是否真的“不立文字”?

禅宗从六祖慧能以后大力主张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被称为不立文字。佛言:说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慧能曾经说过:说似一物即不中。一般人对禅宗的最多误解在于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解释和理解。很多人把不立文字理解成完全脱离文字南怀瑾老师:“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你知道吗?,甚至连佛理也不用,其实这是一种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

达摩在中国以《楞伽经》授徒,《金刚经》、《大乘起信论》是慧能弟子的主要教义根据,慧能的代表作为《六祖坛经》,可见禅宗历代也都有文字相传。“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创立禅宗的经典。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禅宗自产生以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核心分别是什么,灯录众多,公案成山,传教什么时候离开了文字?唐宋及其以后的禅宗编辑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立文字的工作。正是用“文字”来诠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玄旨。就算是那些机锋棒喝也是一种肢体语言和表意、开悟的工具。成佛在根本上与文字语言无关,但不必离于文字,只要不拘束在文字语言上就行了。

《金刚经》卷子 事实上,无论是达摩在中国授徒时所用的《楞伽经》,还是《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慧能弟子的主要教义根据,或者慧能禅理的代表作《六祖坛经》,都可看出禅宗历代都有文字相传,因此慧能“不立文字”的主张并不代表禅宗没有文字经典。

6.禅宗有何别称?

禅宗,又称达摩宗,也称为佛心宗。

在禅宗进入中国的早期阶段,初祖达摩游历到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在寺中有道育、慧可二个沙门非常礼见达摩,并侍奉达摩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的心意很真诚,向他们传授了禅宗真谛佛法。又把四卷《楞伽经》传授给慧可说:我认为中国人的根器修行这本经书最合适,你如果依照这里面修行,就可以脱离尘世。并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所以禅宗又称达摩宗。

而在禅宗一门中是以心心契合的证明来表示佛法的相传,称之为“千圣不传的传”。所以对文字记载,有着字斟句酌的辩证,在传承佛法的过程中,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禅宗授法的由来,就是凭借迦叶心领佛祖的正觉为禅宗的起源,自称得佛心印南怀瑾老师:“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你知道吗?,所以又被称为佛心宗。

迦叶尊者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他面貌忠厚,眼窝深陷,是一位典型的印度北方老人和苦行僧的形象。他经世尊点化后成为“头陀第一”,后由于对“拈花微笑”的默契理解而成为禅宗中最早的大师。

7.禅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要解释“禅”的本质,就要明白“禅”字真正的含义?禅,应当是一种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所以说“禅”本质上是人洞察人生命本质的方法,用来解放心灵,以达到“心静则国土净”的理想。

一般来说“禅”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过苦修、静坐和生活上的忍耐、克制、对诱惑的抗拒来磨炼心理,换来生理上的平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沉稳安定的方法,这是一种忍耐、包容、宽厚的心境和生活态度。禅师通过对一切色相的通透,把握了外在事物和内心世界的本质,最终进入一种高雅、平静、顺其自然的境界,获得真正的、超越了一切生死、轮回、世俗、红尘、因果的自由。

其实禅宗修行对于一位修禅者来说,“禅”是不能解释的,禅宗认为“禅”还能讲什么本质?有本质就不是他们所说的禅了。

8.禅有怎样的特征?

此处所要解释的“禅”的特征,一般指禅宗中的“禅”。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禅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修行方式区别于其他宗派。

首先,禅宗的“禅”应该是一种认识。所以它不应该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而是六度中的“智慧度”。而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其次,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师徒之间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第三,禅宗提倡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虽然往往违反常理,但却可能是通往成佛的唯一道路。第四,禅宗不脱离日常生活,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最后,我们要说禅还有幽默性。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自然而然的。

9.禅宗修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所以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现在的中国佛学首推禅宗,而禅宗的修持方法就是禅定。禅定是佛教修持的最高法门和最高境界,是神识进入虚极静笃的境界。般若经上说“一念不生般若生”,心清净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花果,即心便是灵智。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

从禅宗思想体系来看,《般若经》描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观自在,能除一切苦”,说明禅宗对般若空观表达了无限的景仰和绝对的肯定:般若无上尊贵,是诸佛之母。用般若智慧消除人生痛苦,就能够成就圆满的菩提。所以,禅宗修持的最终目标就是佛祖所说的涅槃。涅槃是指灭除贪欲、嗔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寂灭无染、物我双忘、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进入“涅槃”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解脱。

10.禅宗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禅宗哲学思想的基础实际是天竺佛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世界观思想结合,它的产生是以佛学为主干而融合道、儒两家思想的结果。

首先,中国历代的禅宗大师们曾经凭借《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典来传法,正说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说,在中国禅宗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楞伽经》、《维摩经》、《金刚经》、《涅槃经》等几种佛经的作用非常重要。其次,禅宗与道家思想相通之处在于“无心、无念、不言”三个方面。禅宗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既有其本体论和认识论思想内涵,同样有其方法论特点,这与道家有共通之处。因为禅宗哲学认为“第一义不可说”,故其思想方法带有直觉思维或审美观照的特点。

至于儒学,我们从禅宗哲学在中国的形成过程来看,儒禅二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关系,并不限于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吸取。禅宗哲学作为一种中国化的心学,对儒家孔孟以来的心性论传统也是有所借鉴和吸纳的。

禅宗还意识到,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主观思维和客观现实的矛盾如何统一的问题。在哲学史上,禅宗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哲学上这一根本问题。它以主观吞没了客观,以心代替了物。

一团和气图 儒、道、佛三家的人物抱作一团,共论经书。以佛家人物为主,在其左耳处,有戴冠帽的道家老者;在其右耳处,有戴方巾的儒家老者。此画意在三人为一体,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而事实上,作为一种古典哲学的禅宗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与道家思想确有着不少共通之处。

11.禅宗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禅宗是从心性上论佛的,认为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离开自心、本性去论佛、求佛都是错误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净的,执著自心、本性,执著佛,也是不对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南阳慧忠认为的“无心”成佛,佛也“无心”。而“心即佛”与“无心是佛”两个命题,实际上是统一的,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心与佛的关系。“心即佛”是说众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与佛不相离,直至认定心等同于佛。“无心是佛”则是强调学道修禅者对于佛身形象不要执著和追求,这样的“无心”就是佛。可以说,“无心”是对主体“心”的活动内涵的进一步规定,“无心是佛”是对“心即佛”的进一步说明。

由此可以看出,心性论是禅宗成佛理论的基础,是禅宗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禅宗思想实质和禅修实践的切入点。

12.禅宗的境界是怎样的内心体验?

晚年的佛陀侧身而卧,花瓣正在纷纷洒落,如漫天星辰坠地。圆寂中的释迦安详而充满光辉,他的智慧使亿万众生找到归宿,使一种精妙的出世哲学成为一门信仰人数最众多的宗教,安慰了世间一切生命的苦恼。这个场景无疑体现出一种“宇宙同根”、“万物一体”的禅境。

前面说道禅宗作为中国佛法的中心,它遵循教外别传的法门,而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只是对所有禅宗思想求得实证的教授而言,它的真正目的,都在求证身心性命的根源。

禅宗的境界由心性本自圆成具足的涅槃,凡教理上说心、说性、号称真如、与如来藏性等等的名辞,都是指的这个问题。我们换一种说法,佛法所谓涅槃妙心的心,并非是指一个人自我意识思维分别作用的心,它指的心、性,都是指宇宙同根、万物一体的真如全体的妙心。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3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