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

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大学》的开篇。

本来对国学是不屑的,认为是一整套思想枷锁,研究得深了,枷锁也就重了,所以敬而远之,连跟它较真也不想,觉得较真会陷入无意义的斗嘴,你再多的理由也要面对几千年的积淀,斗不赢的,况且他们有忘本、媚外的终极武器,怕是招架不住。

最近一连两次看到这段文字被郑重引用,一次是研究生课堂上的晨读题目,一次是在一个蛮有思想的朋友的朋友圈里。不禁刮目想看,仔细研读。

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

仔细想想,与最近看的历史和心理作品有很多相通之处。

引文里讲的是两个极点间的循环,这两个极点是平天下和格物。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有点生僻,我理解的格物是指发现规律。就是这点理解让我觉得对这篇文章的作者肃然起敬,人家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人,能用唯物的观点看待世界,实属难能可贵。

但是这个循环是有问题的。

问题就出在“物格而后知至”这句。我对这句的理解是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华,格物之后会有感悟,明白一些道理,而后“意诚”,就是把这些道理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出发点。逻辑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出在“知至”的“知”上。

作者认为格物之后大家对事物、规律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天地之间的理或道只有唯一正确的一个,所以你格物格出结果了,就是你的认知达到先人的水平了,同时也就是你归队的那一天。而事实是,每个人对相同的事物格出来的道并不相同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华,归的并不是同一队。而这世间的道也是变幻无穷,根本就不是唯一的。

儒家认准的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这是他们格物之后的结论,奉为真理。换句话说,你格物之后,必须归到这个结论上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华,否则你就没格对,回去继续努力吧。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套行为准则,从意识形态落实到、具体到每个行为细节上的准则。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个道德框架下生活。美好、秩序是它创造的,伤痛、混乱也是由它而起。

原因就是这套准则的重要性被无限拔高,重要性甚至高过了人本身。在儒家眼里,人不重要,事业不重要,甚至天下苍生都不重要,这套规则才重要。两千年来的知识分子都没有走出这个逻辑怪圈,多少人倾其一生的时间在为其做注脚。

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

从这点上来看,中国人是最讲究规则的民族了,从孔子开始,规则就重于生命:无论你的动机是善的还是恶的,只要逾矩就是恶,就要从严从重处理。新思想、新创造在那种环境里就是最大的恶。而邪恶、灭绝人性的做法只要在儒家的道理上说通了,反而会被奉为善,事实上有很多人都说通了,是为伪善。说中国人是伪善民族也没有错,人人都要学会在这套规则下为自己辩解的本领才能活下来啊。

我并不是彻底反对儒教。他们只是一种因逻辑自洽而恶性生长的规则而已,这种规则是为善还是作恶,要看它被放到什么样的环境。如果是在一个外部环境稳定,没有强大威胁,内部人们都心平气和,满意知足,没有改变现实的迫切需要的情境下,这套规则蛮管用的,大家各安天命,不争不闹,秩序井然南怀瑾老师:平天下好理解,格物是指发现规律,这套规则善莫大焉。

而放到今天,各种文明摆开架势你死我活,人人追求个人成功,这规则就成了桎俈,必须被消灭。

我们消灭的办法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就呵呵了,明明是另起炉灶,却偏偏说的那么委婉,怕因其铸成的秩序瞬间崩溃而造成的混乱吧?

待续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7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